一种古老原生态农作物
一种食药同源植物
一种小品种粗粮
据记载在乾隆三十二年,出师征战缅甸的时候,到贵州征兵,看当地人身体健壮,便询问当地百姓平时都吃什么食物,本地人回答说吃些粗粮、红稗等。乾隆听后便下令让贵州每年进贡红稗。直到嘉庆才停止进贡。看到这里,想必大家都能体会到红稗的益处,然而红稗的故事,我还得慢慢跟你唠唠。
红稗的历史
"红稗"是一种食药同源的植物。稗之红者,由来久矣。久食益气血,好颜色。
据史料记载,明朝万历二十九年(公元1601年),遵义习水地区开始人工种植红稗,后到了清乾隆、嘉庆年间红稗已作为农作物进行广泛栽种,一直流传至今,但其营养价值却鲜为人知。
红稗对生产环境极为挑剔,只生长在海拔800-1500米的地方,使用化肥不开花不结果,导致其产量低下,只能人工训育,果小皮厚、处置麻烦,又导致其产量骤减,面临绝迹。
为了拯救这一极富营养的濒危农作物,贵州老锄头品牌创始人何增举于2011年回乡,投入所有积蓄在大坡镇投资建起了红稗种植基地,何增举四处走访研究红稗的种植问题,好在“皇天不负有心人”,经过传承创新红稗的产量得到日益增加,2013年红稗羹产品一经上市销售便获得消费者好评。
什么是红稗?
习水红稗原料颗粒细小、饱满,大小均匀,颜色呈棕红色至深红色,去壳后的红稗粉呈灰白色,具有红稗特有的香气及滋味。
红稗农历三月育苗、四月移栽、八月收割。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原山区,农家肥种植穗粒饱满,收成好,化学肥料种植只长苗架,不结粒,颗粒无收。
经贵州大学专家团队权威科学检测,老锄头红稗羹富含对人体有益的17种氨基酸、维生素、矿物质微量元素和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蛋白质、膳食纤维、碳水化合物等,对调节人体生理平衡、减缓细肥氧化、补血生血、补充人体所需氨基酸和维生素、提高人体免疫力、预防癌症等方面有强大作用。
特别是对产妇来说,以红稗为主料,红枣、芝麻、阿胶为辅料的红稗羹具有很好的滋养、补血作用。
2017年红稗种植面积高达5000亩,总产量高达125万斤,涉及各乡镇(办)等2000多户农户种植,帮助精准贫困农户461户1412人,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。全县计划到2020年发展红稗种植面积2万亩,总产达500万斤以上。
老锄头红稗羹取材于贵州山区海拨800米以上的地方,用人工农家肥种植,保障了原材料的天然有机。红稗是黔北高原山区传统而独特的一种小杂粮,生长在海拔800-1500米云雾缭绕的冷沙土壤。
公司位于习水县良村工业园区,厂区占地面积7000m2,有GMP标准化生产厂房5615m2,年加工生产能力3000吨。内设行政部、财务部、营销部、种植部、企划部、质检化验中心、研发中心等部门,现有员工96人。在习水县大10个镇建有红稗种植基地10000余亩,其中核心示范基地200亩。
2014年1月获市级龙头企业称号,4月老锄头红稗羹产品包装获贵州省“最具民族特色奖”,11月老锄头牌红稗羹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粮油食品博览会金奖;2015-2017年度被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选为“守合同重信用”单位;2016年12月老锄头牌红稗羹荣获贵州名牌产品称号;2017年10月荣获“贵州好粮油”称号;2018年7月“老锄头红稗羹”荣获“遵义十大旅游商品称号”。公司在今后的发展中,将牢固树立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理念,以诚信为本,质量立市,把红稗食品打造成贵州省的一张名片,习水县的一项支柱产业。
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的人员,种植出安全放心的产品,老锄头致力于红稗产品的开发,将这一天然农作物加工后重新放到大家的面前,在生产过程中,使用无菌生产包装,无任何食品添加剂、防腐剂,保持了其食物活性成分。公司目前一共生产有红稗羹、红稗米羹、复合红稗羹、红稗面条、红稗饼干等多个产品。
红稗羹和红稗面
公司以开发“营养丰富、生态安全”的健康食品为已任,以“保护人们身体健康”为企业终极目标,把“老锄头”红稗食品打造成中国知名品牌走向世界。